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宋代學術史專題
Topics in Song Dynasty Thought 
開課學期
106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夏長樸 
課號
CHIN7356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26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中文研討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之開設,用意在了解宋代學術發展的原因與過程,探討宋代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。由於宋代學術內容豐富,以有限的時間不可能完全照顧到,僅能在擇精語要的原則下,以專題的形式呈現宋代學術思想的大致面目。本課程由於是研究所課程,上課方式講授與討論並重。成績評量包括兩部份,期中考繳交報告一篇,學期末考筆試,兩者各佔百分之五十。

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course is on the causes and developments of Song Dynasty thought, together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Song scholarly directions. Due to the wide variety of Song scholarship,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will not permit a full consideration of all aspects, but materials will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what is considered most significant, so that a consideration of these topics can present the main points of Song thought. Since this a graduate course, classes will emphasize both lectures and discussion. Grading will be based on a mid-term paper, together with a final exam; each of which will represent one half of the term grade.


課程大綱
一、緒論
二、何謂「宋學」
三、宋學的形成原因
四、慶曆學風的特色及其在宋代學術發展上的特殊地位
五、北宋江西之學與王安石「新學」
六、蘇氏蜀學概述
七、宋代孟學振興運動的原因、過程與影響
八、儒學的新面目—宋代理學
(一)理學興起的原因
(二)理學的先驅
(三)理學的代表性人物—周敦頤、張載與二程
(四)尊德性與道問學之爭:
朱熹與陸九淵
(五)南宋的幾次學術論辯
(六)元祐黨案與慶元黨案的學術意義
九、理學與心學以外的南宋學派
(一)浙東之學
  1.呂祖謙與金華學派
  2.永嘉諸儒:薛季宣、陳傅良與葉適
  3.陳亮與永康學派
(二)湖湘學派諸儒:胡安國、胡宏與張栻
十、宋學的殿軍——王應麟與黃震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之開設,用意在了解宋代學術發展的原因與過程,探討宋代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。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將會於課堂發放。 
參考書目
專書部份
(一)中文專書
1.黃宗羲、全祖望等:《宋元學案 》(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《黃宗羲全集》本,1992年)、北京中華書局本、華世出版社影印北京中華書局本。
2.陳鐘凡:《兩宋思想述評》(台北:華世出版社影印本,民國66年)
3.夏君虞:《宋學概要》(台北:華世出版社影印本,民國65年)
4.石訓、姚瀛艇等:《中國宋代哲學》(河南:河南人民出版社,1992年)
5.陳植鍔:《北宋文化史述論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2年)
6.姚瀛艇等:《宋代文化史》(台北:昭明出版社,1999年)
7.葉國良:《宋人疑經改經考》(台北:台灣大學文學院,1980年)
8.徐洪興:《思想的轉型—理學發生過程研究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6年)
10.錢穆:《宋明理學概述》(台北:台灣學生書局,民國66年)
11.錢穆:《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(第五、六冊)》(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民國69年)
12.陳榮捷:《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》(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,民國85年)
13.陳來:《宋明理學》(遼寧:遼寧教育出版社,1991年)
14.蒙培元:《理學的演變》(台北:文津出版社,民國79年)
15.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:《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(宋元明之部)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2年)
16.侯外廬等:《宋明理學史》(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87年)
17.侯外廬等:《中國思想通史(第四卷上、下)》(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59年)
18.劉復生:《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》(台北:文津出版社,民國80年)
19.關長龍:《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》(上海:學林出版社,2001年)
20.劉子健著、趙冬梅譯:《中國轉向內在》(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2年)
21.余英時:《朱熹的歷史世界——宋代士大夫政治化的研究》(台北:允晨文化實業公司,民國92年)
22.余英時:《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》(台北:允晨文化實業公司,2004年)
23.漆俠:《宋學的發展和演變》(石家莊市:河北人民出版社,2002年)
24.田浩(Hoyt C. Tillman)編、楊立華等譯:《宋代思想史論》(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3年)
25.田浩:《朱熹的思維世界》(增訂版):(台北:允晨文化實業公司,2008年)
26.何俊:《南宋儒學建構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4年)

(二)日文專書部份
1.楠本正繼:《宋明時代理學思想之研究》(東京:廣池學園出版部,昭和39年)
2.麓保孝:北宋 に 於ける 儒學之展開(東京:書籍文物流通會,昭和42年)
3.麓保孝:《宋元明清近世儒學變遷史論》(東京:圖書刊行會,昭和51年)
4.岡田武彥:《宋明哲學序說》(日本:文言社,昭和52年)
5.諸橋轍次著、唐卓群譯:《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歷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》(南京: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,民國26年)
6.宇野哲人著、馬福辰譯:《中國近世儒學史》(台北: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,民國71年)
7.小島毅:《宋學之形成與展開》(東京:創文社,1999年)

(三)英文專書部份
1.Peter K. Bol, “This Culture of Ours”Intellectual Transtions in T’ang and Sung China. California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1992.
2.W. M. Theodore De Bary, 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-Confucianism(心學與道德)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1989.
3.W. M. Theodore De Bary, 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. Cambridge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1996.

(四)工具書
1.宋晞:《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》(增訂本)(台北: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,民國72年)
2.昌彼得、王德毅等:《宋人傳記資料索引》(台北:鼎文書局,民國65年)
3.麥仲貴:《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》(香港:新亞研究所,民國57年)
4.今關壽麻呂:《宋元明清儒學年表》(北京:北京圖書館出版社,2002年)
5.宋史提要編纂協力委員會:《宋代研究文獻提要》(東京:東洋文庫刊,昭和49年)
6.今井宇三郎、山井湧:《宋學研究文獻目錄》(東京:東京教育大學漢文學研究室,1959年)
7.廣常人世:《宋學研究文獻目錄》(東京: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,1963年)
8.陳慶浩:《宋遼金史書籍論文目錄通檢—中文部份》(巴黎:法蘭西漢學研究所,1979年)
9.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:《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》(成都:巴蜀書社,1990年)
10.劉琳、沈治宏:《現存宋人著述總錄》(成都:巴蜀書社,1995年)
11.包弼德(Peter K. Bol):《宋代文史工具資料書指南》(Research Tools for the Study of Sung History, Second Edition)(Albany, New York: 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, 1996)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